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扎實推進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,學校從建校之初就確定了“成就學生未來,助力區域發展,增進兩岸交流”的辦學使命,并將其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。用有愛、有溫度的教育培養時代新人;依托扎實的教育教學改革,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;通過體制機制創新,增強社會服務職能,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;以職教為媒,增進兩岸交流,開啟跨區域融合發展新實踐。學校獲評江蘇省示范性高職院校,獲得昆臺融合發展30周年交流合作突出貢獻獎。
堅持立德樹人、“三全育人”,培育時代新人“精氣神”
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通過走訪數百家用人單位、數十個典型家庭,梳理出學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,即“如何激發學生內驅力,使其順利完成學業;如何精進學生硬實力,使其強一技之長、增多技之能;如何厚植學生軟實力,使其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”。學校將“三全育人”的要求、理念,嵌入人才培養中,構建了“扶志、扶技、扶智”“三位一體”的“三扶教育行動體系”。
從“扶志”到“立志”,幫助學生培養責任感,激發內驅力。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整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思政元素,引導學生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。運用心理干預方法和朋輩共情、教師期望等策略,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;實行教學“契約”管理,學校、教師按照“契約”提供教育服務,學生履行“契約”修滿學分,通過明晰義務,疊加承諾,幫助學生克服即時誘惑,激發內驅力。
從“扶技”到“強技”,幫助學生增強成就感,精進硬實力。針對學生雖有“一技”尚欠“之長”的問題,學校實施成果導向教育。結合實踐性學習,分別設置公共基礎課程、專業核心課程、綜合實踐課程。課程的設計按照結果導向、化整為零、分層遞進的思路開展,單元設計將課程目標分解為過程目標;教學過程實行項目導向“影視劇式”的體驗式學習。
從“扶智”到“增智”,優化評價量規,幫助學生厚植軟實力。針對學生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的情況,學校構建了素質教育核心能力課程體系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下,結合工作、社交和生活能力等方面,構建了占畢業總學分10%的素質教育核心能力課程模塊。制定軟實力評價量規,透過“要素分解”對軟實力進行內涵解析,從而形成一套可衡量軟實力達成的評價標準。
“三扶教育行動體系”是學校推進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的具體實踐,也為學校推進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提供了系統性理論支撐。“學校始終重視專業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,讓每一名登云學子都能感受到有愛、有溫度的教育。”黨委書記馬長世強調。
做實產教融合、工學結合,鍛造現代工匠“精鋼骨”
學校于2010年借鑒臺灣“建教合作模式”,融合兩岸職業教育理念,創建了以“工學結合專班”為載體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,讓企業參與教育教學全過程,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、開發項目課程,將專業學習要求與崗位技能標準結合。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,學校繼續秉持產教融合、工學結合、校企雙主體育人的理念,開啟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探索。
形成以企業學院、產業學院、產教融合共同體為主的工學結合育人載體。學校充分發揮昆山地區產業優勢,積極構建企業學院、產業學院、產教融合共同體、市域產教聯合體等,開展課程體系構建、校企課程融合、新課程(教材)開發、微證書(專業)開發、混編教學團隊組建、“雙師”培訓、學生技能競賽、企業員工培訓等活動,其中微證書、微專業等成為工學結合、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新亮點。
形成從學段到全學程的“三階段三課程”教學體系。學校搭建工學結合、校企雙主體育人的“三階段三課程”教學體系。教學體系包含專業認知階段、專業核心能力形成階段、綜合能力形成階段“三階段”,并在“三階段”中貫穿開展專業核心課程、Capstone(頂石)課程、素質教育核心課程。“三階段三課程”教學體系從在一個獨立學段(企業實習階段)實施,轉向對3年全學程進行重構,體現學生為中心、成果為導向的課程體系,符合專業核心能力形成基本規律。
形成“教師進企業”與“企業工匠進校園”相結合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教學機制。“教師進企業”與“企業工匠進校園”形成互補,“教師進企業”讓教師掌握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,了解市場需求,增長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;“企業導師進校園”可帶動企業與學校共建實訓基地、技術研發中心,推動校企從單一用人合作轉向技術共享與協同創新。企業導師通過分享成長經歷、詮釋精益求精的從業理念,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,彌補學校教育中職業文化熏陶的不足。
形成以國際專業認證標準為框架的專業教育質量保證體系。《悉尼協議》的核心理念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、以結果為導向、倡導持續改進。自推進《悉尼協議》工程專業認證以來,學校構建了成果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框架,強調學習成果的可測量性,據此建立“反向設計、正向實施”的課程開發流程。廣泛運用了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,強調學習者在解決問題中主動構建知識體系,提升學生在職業工作中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建立了專業教育質量評價與持續改善機制,包括面向教師的“教師課程教學分析與反思”、面向專業的“專業(課程)質量學年度評議與持續改善行動”等。
正是因為學校走產教融合、工學結合育人之路,畢業生就業質量顯著提升。
助力區域發展、科教融匯,打造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“強引擎”
圍繞昆山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和長三角產業布局,學校創新體制機制,主動融入城市發展,為區域經濟發展助力。
深化區校合作,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。為進一步推進校地融合發展,服務“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”建設,激活民辦高校辦學活力,2017年,學校與昆山高新技術開發區簽署混合所有制辦學區校合作協議,昆山高新技術開發區注資入股,實施混合所有制辦學。混合所有制的實施,使學校深度融入昆山發展,也因此吸引了“全國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昆山產教融合聯合培養開放基地”等一批重大區校合作項目在學校落戶。
實施雙輪驅動,提升人才供給側效能。學校始終堅持實施人才培養與技能培訓雙輪驅動,學校每年為企業培養輸送畢業生3300余名,40%的畢業生直接在昆山就業,60%的畢業生就職于長三角地區。學校積極推行企業員工新型學徒制培養,提供客制化培訓,每年為區域產業工人提供技能培訓、學歷提升等服務,惠及1.5萬余人次。
推進科教融匯,打造科技創新高地。學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“筑巢引鳳”,“全國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昆山產教融合聯合培養開放基地”依托通力電梯有限公司、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8家企業,對來自東南大學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專業工程碩士進行聯合培養,學生畢業后85%在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就業,參與攻關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“112G信號完整性設計研究”、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“AI超分辨率研究與開發”等100余個研發項目。學校牽頭與區鎮合作共建的“中德(昆山)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共同體”將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部門、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作用,彰顯學校服務區域發展功能。
服務兩岸交流、融合發展,構筑兩岸職教“聯合體”
昆山市臺灣企業密集,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頻繁。在此背景下,學校以職業教育為媒介,撬動兩岸資源,增進兩岸交流,開啟兩岸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,并演化為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。
構筑兩岸青年交流橋頭堡。“這是一次技藝的切磋,更是一次相互學習的良好契機。如果有機會,我一定還來昆山學習,也希望能夠在昆山就業、創業。”臺灣選手吳宗儀在學校承辦的首屆海峽兩岸(江蘇)技能邀請賽閉幕式上表示。近年來,學校組織青年教師、學生赴臺灣交流和接待臺灣青年來校參觀訪學累計230人次,推動兩岸同胞融通交流,也讓更多兩岸青年清晰地感受到兩岸交流帶來的情感共鳴。
構建聯盟為平臺、人才為紐帶的兩岸交流新格局。學校與昆山市工業技術研究院聯合成立“昆山陽澄湖(兩岸)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”,匯聚兩岸資源組建“登云兩岸產學合作聯盟”,幫助企業轉型和科研技術轉化。學校先后主辦“登云兩岸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研討會”“‘5G+AI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教——深化兩岸產教融合、服務昆山產業發展’研討會”等兩岸交流活動。2023年舉辦的“兩岸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”促進了蘇臺教育交流,成功全職引進6名臺灣博士、教授,為昆山高層次人才引進架接了橋梁。
形成產學研共享、與城同興的融合發展新動能。學校大力推進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工程,建立兩岸產學研對接機制。與昆山市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運營的“昆山陽澄湖(兩岸)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”運用科技服務職能,與當地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,協助在昆臺企引進臺灣技能型人才350余名,幫助在昆臺企等各類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和科研技術轉化,累計與30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,共建技術創新項目800余項,有效改進了企業的生產工藝,推動了企業生產提質增效。
“學校將更加深入探索兩岸人才共育、資源共享等新模式,積極搭建兩岸文化教育深度合作平臺,加速教育鏈、人才鏈、產業鏈、創新鏈的有機銜接。”校長鐘名湖表示。
未來,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將按照“新雙高”建設要求,進一步匯聚兩岸職教資源,聚焦學生成長成才,推進教育教學改革、做實產教融合、增進兩岸交流、助力區域發展,努力將學校打造為同類一流、兩岸知名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職業院校。(胡鵬遠)
信息來源: 《中國教育報》2025年6月12日07版